来源于:本站
发布日期:2025-11-08 04:00:04
今年以来,一面是市场交投活跃度的持续回暖,一面是互联网渠道成为更多新股民入场的首选,占尽“天时地利”的互联网券商们,“战绩”究竟如何?
随着近期三季报的披露,东方财富、同花顺、大智慧这三家被市场并称为“三剑客”的互联网券商代表,最新的“战绩”尽数揭晓。
从整体业绩来看,“三剑客”均交出了营收、净利双增的成绩单。在业绩集中爆发的第三季度,“三剑客”更是合计“日进斗金”达4530万元。
具体来看,东方财富在营收与净利规模上保持领先优势,稳坐头把交椅;同花顺则以强势的利润增速展现出“小而美”的盈利弹性;而大智慧虽在奋力减亏,但与前两者的差距已被拉开至量级之差。
业绩分化的背后,“三剑客”各有不同的“生意经”。东方财富近八成收入来自证券相关业务,同花顺则凭借增值服务与广告实现高毛利增长,而大智慧仍依赖传统信息业务。
而在夯实业绩基本盘的同时,AI赛道正成为“三剑客”新一轮技术布局的焦点。

业绩透视:前三季度均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今年以来,市场交投持续火热。据Wind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场日均股基交易额达18723亿元,同比增长108.6%。沪深两市新开户总数为2015万户,同比增长50%。
市场交投活跃下,互联网券商“三剑客”均实现营收、净利双增,业绩表现各有亮点。
从营业收入来看,在绝对规模方面,三家互联网券商体量分化明显。截至三季度末,东方财富以115.89亿元的营收独占鳌头,这一规模是同期同花顺(32.61亿元)的3.5倍以上,更是大智慧(5.64亿元)的20余倍。
营收增速的排位座次与营收规模一致,东方财富、同花顺和大智慧的营收增速分别为58.67%、39.67%和8.78%。
从利润表现来看,东方财富依旧占据净利规模的第一把交椅,但同花顺和大智慧均跑出超85%的“加速度”,利润增长显著高于营收增长。
前三季度,东方财富、同花顺和大智慧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97亿元、12.06亿元和-2956.24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0.57%、85.29%和85.30%。
值得一提的是,大智慧跑出三家中最高的净利增速,虽目前仍为亏损状态,但亏损规模大幅减小。随着湘财股份收购合并大智慧的事项落定,合并后公司的业绩预期也受到市场关注。如将湘财股份与大智慧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进行简单加和,合计约达4.12亿元。
具体到第三季度,随着市场交投情绪的火热升级,“三剑客”也呈现业绩的集中爆发。
营收方面,东方财富、同花顺和大智慧单季度分别实现营收47.33亿元、14.81亿元和1.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0.65%、56.72%和0.73%。值得注意的是,东方财富在三季度的单季度收入已超过同花顺前三季度总和,同比实现翻番。
净利方面,东方财富、同花顺和大智慧单季度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5.30亿元、7.04亿元和-2609.2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77.74%、144.50%和58.85%。
平均来看,三家互联网券商每日合计净赚约4530万元。其中,东方财富和同花顺每日分别净赚超过3800万元、760万元,大智慧则每日亏损约28.4万元。
模式解码:三剑客各有一本“生意经”
尽管“三剑客”在牛市的“东风”之下均实现业绩增长,但它们增收的主要途径却各不相同。营收结构的差异显示,虽同处互联网金融服务赛道,但“三剑客”各有各的“生意经”。
作为目前三家中唯一拥有证券全牌照的机构,东方财富的“券商”性质更明确,在定位上更接近以互联网为核心渠道的券商机构,依托证券全牌照与互联网渠道生态两大优势,在市场活跃期实现业绩的强劲增长。
从三季报数据来看,证券业务是其营收的绝对主力,这一特点与传统券商较为相似。前三季度,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66.40亿元,同比增长86.79%,主要得益于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增长;利息净收入为24.05亿元,同比增长59.71%,主要由两融业务贡献。仅上述两项业务收入合计就超过90亿元,占总营收近八成。
此外,基金代销业务也贡献了稳定收入。前三季度,东方财富营业收入为25.4亿元,同比增长13.4%,而该项收入主要由旗下天天基金的代销业务贡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比今年自营业务业绩普增的传统券商,东方财富在自营投资上的表现相对较弱。在市场整体向好的环境下,公司前三季度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收入1.97亿元,同比下滑18.2%,公司表示主要受固收类自营收益拖累。
相比之下,同花顺的“互联网基因”则更为显著,其核心优势建立在技术积累与高流量平台基础上,以轻资产模式表现出较强的盈利弹性。
前三季度,同花顺的营业总收入全部来源于营业收入,未涉及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传统金融中介业务,显示公司收入来源高度集中于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主业。
对于收入增长的驱动因素,公司表示主要来自增值电信业务、广告及互联网推广服务和其他金融信息服务。
在机构服务(B端)方面,同花顺依托技术优势,与多家券商开展数字化业务合作。业务拓展情况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前三季度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近45亿元,同比增长77.8%。此外,期末合同负债达25.1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3%,创下历史最高值,主要为预收的软件及服务款项,显示出较强的业务储备与客户预付费意愿。
在个人用户(C端)方面,同花顺依托流量优势,广告与推广服务的竞争力凸显。截至9月末,同花顺APP月活达到3721万人,较年初增长2.6%,在证券类APP平台中流量位居第一,断层领先于东方财富和大智慧。
公司表示,平台活跃用户持续增长,吸引金融机构与非金融企业加大在平台上的品牌投放和线上推广预算,推动广告收入显著上升。
大智慧的商业模式则更偏向传统金融信息服务商,目前仍未走出转型调整期。
三季报数据显示,大智慧的营收结构相对集中,增长主要依赖于VIP产品和广告业务。尽管公司表示通过降本增效使成本费用显著下降,但收入增速仍不足以完全覆盖成本,导致业绩尚未实现扭亏。
业绩改善的另一因素来自非经常性损益。上半年公司出售全资子公司上海天蓝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确认投资收益约3530.50万元,也对净利润的改善有所贡献。
分析其发展瓶颈,机构人士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像东方财富一样,取得核心证券牌照,打通“资讯—交易”闭环;二是其流量变现能力受品牌与产品力制约,与同花顺相比存在差距。
不过,随着湘财股份吸收合并大智慧的进程加快,市场关注点正转向其与湘财股份合并后的业绩增长可能性。
国海证券等机构认为,大智慧的用户基础有望助力湘财证券扩大客户规模,双方在AI技术与产品体系上的协同亦有望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未来增长打开新空间。
竞速新焦点:角逐AI布局
在风格迥异的商业模式下,作为同在互联网技术土壤里成长起来的金融科技公司,“三剑客”都天生具备技术迭代的基因。
尽管前三季度“三剑客”的研发投入同比均有所放缓,分别下滑11.08%、2.49%和25%,但研发费用率仍分别达6.51%、26.46%和22.34%。
当下,AI正成为互联网券商瞄准的下一片战略高地。随着前期研发进入收获期,从模型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方位竞赛已悄然开启。有意思的是,三家公司在AI赛道上竞相亮相“首发”产品,力图在行业细分领域树立标杆。
具体来看,东方财富以“妙想”大模型为核心,推动AI能力全面融入自有生态。今年3月,东方财富自研的“妙想”大模型正式向所有用户开放。据悉,该模型是国内首批通过网信办备案的金融大模型。目前该模型已深度嵌入东方财富APP、天天基金、Choice数据等核心产品线,覆盖AI选股、智能投顾等核心功能。
在机构服务方面,东方财富选择将投研场景定为其自研大模型的首个“登陆滩头”,推出“妙想投研助理”,实现分钟级生成个股深度报告、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等功能,并支持路演实时转写与纪要生成。
在东方财富抢占“首发”大模型的先机后,同花顺的“首发”牌则瞄准了智能体,推出国内首家支持百万日活的金融垂类Agent平台“同创智能体平台”;并在C端将其AI应用“i问财”和“问财HithinkGPT”升级为支持“边想、边查、边搜”的规划推理智能体。
同时,在布局策略上,同花顺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通过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构建行业影响力。今年三季度,同花顺与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多家机构达成合作,推动AI技术在财富管理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同花顺宣布开源全球首个金融大模型评估基准BizFinBench,围绕数值计算、链式推理等五大核心能力建立标准化评估体系,剑指行业技术标准建设。
大智慧则选择小切口切入赛道,以差异化策略寻求突破。聚焦量化投资,大智慧在今年5月推出AI量化策略功能“慧问”,通过自然语言交互降低量化投资门槛。公司喊出“量化平权”的口号,号称让不具备编程能力的普通投资者也能使用以往机构专属的量化工具。
除前端应用外,今年8月,大智慧还获得了一项AI运维相关发明专利,技术核心主要在于利用AI技术提升金融IT系统的稳定性和运维效率。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目的在于知识了解,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风险 自担。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
文章标签: 无
分享到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财经分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投资者应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策略,尤其是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数据是决策的基础,深入挖掘企业财报和行业趋势,有助于把握潜在机会。同时,风险管理不可忽视,合理配置资产,确保投资组合的稳健性。总之,理性的财经分析不仅能提高投资成功率,也能有效规避损失,实现财富的长期增值。
在当今经济环境中,财经分析不仅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普通大众也应积极参与。通过关注市场动态、了解政策变化,普通投资者能更好地把握机会。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上丰富的财经评论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深入研究行业趋势,结合自身实际,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总之,财经分析是每个关注未来的人都应该重视的工具。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财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投资者需要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抓住新兴行业和科技创新的机会,将是未来投资的关键。同时,理性消费和风险控制也不容忽视,避免盲目跟风。总之,深入分析和谨慎决策,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