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本站
发布日期:2025-08-27 08:00:03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创新消费投资场景,优化消费投资环境,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
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继续支撑投资增长。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加快,“两重”项目开工建设提速,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保持平稳。后续,投资加码或将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组合拳”中的重要一环。
政策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额度进一步增加,支持范围持续扩大,有效带动了总投资的增长,政策成效显著。
设备购置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在数据上得以体现。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1至7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2%,保持较快增长。在设备更新带动下,7月份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9.7%和15.9%。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继续支撑投资增长。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继续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低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倪红福表示,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方面,应根据设备的技术先进性、节能性和环保性等指标,制定差异化补贴标准;给予企业设备更新税收减免是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投资的有效措施;健全金融协同机制,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是推动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的有力支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适度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有望纳入政策储备,“两新”政策支持资金规模有望上调。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推出
最新数据显示,1至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3.0%,比上半年提高6.0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项目资金活水及时到位,有力支撑了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保持平稳增长。“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蒋毅近期表示。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表示,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加快,“两重”项目开工建设提速,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平稳。
在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部署下,此前多次被提及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推出。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表示,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表示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认为,上述工具或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按总体额度5000亿元测算,将可撬动1.5万亿元至2.5万亿元基建投资规模。“由于资金充裕,投资项目不断扩充,叠加去年同期基数逐渐走低,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升至6.0%。”温彬说。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目的在于知识了解,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风险 自担。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
文章标签: 无
分享到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投资者需保持冷静与理性。市场波动频繁,短期内可能受到政策、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建议关注基本面,选择有潜力的优质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同时,分散投资风险也是明智之举,切忌盲目追涨杀跌。借助数据分析工具,深入研究行业趋势,以便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会,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总之,保持学习与适应,才能在财经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财经分析是一门需要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知识的学科。当前市场波动频繁,投资者需保持冷静,理性分析数据背后的趋势。无论是股市、房地产还是新兴产业,了解基本面和技术面的结合至关重要。同时,关注政策变化和国际形势,能够帮助投资者把握机会。合理配置资产,分散风险,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财经分析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对未来的预判与把握。
近年来,财经领域的变化让人倍感振奋。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压力,而创新企业则迎来发展机遇。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也为普惠金融注入了新活力。然而,市场波动加大,投资者需保持理性,关注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收益。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将在未来的经济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理智投资,抓住时代机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挑战。